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在线

教学教研:思政融合“声”入人心,照亮育人新征途

发布时间:2025.05.19 作者: 来源: 访问人数:216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合肥二中于2025年5月举办了“思政融合展示课月”活动。

思政融合展示课专题(一)

 

在第一周期展示课环节,8位老师带来观摩课,集中呈现了各学科在课程思政上的理解与实践。不同的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有不同展现方式,8位授课老师将思政元素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有的让学生体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态度,有的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有的结合社会热点,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此次大思政课积极探索了多层次融合发展一体化建设新路径,既富有创意又饱含深情,点燃了广大学子心中信念之火。

 

语文组张世鹏老师讲授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思政融合自然深刻,本课以“马克思的伟大人生选择”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当代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使命”,将文本的价值观教育与思政目标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课堂思政氛围和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霍礼伟老师以《中外历史纲要》第八课《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内容,呈现了一堂结构紧凑、重点突出的示范课。霍老师以“思想解放—社会变革—制度创新”为主线,串联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通过展示达芬奇手稿等文献史料,带领学生分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内涵差异,并适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解决问题,凸显了思政融合的特点。

 

语文组阚晓玲老师在题为《与妻书》的课堂上声情并茂,情感饱满,通过四忆二嘱三愿一衷的品读,和学生一起探究作者在小家与大家之间的艰难抉择,体味崇高的家国情怀。 

 

政治组罗清妹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了《三段论推理》,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逻辑力量,也使逻辑学教育获得现实价值载体,符合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目标。

 

英语组刘琳老师倾情献唱《Beijing  Opera》,让学生欣赏经典与现代京剧;带领学生通过学习京剧的历史、主要角色、表演技能和艺术特点等,探讨其作为国粹的原因,展现其艺术融合性与传统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认同与自豪感;引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弘扬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物理组刘振亚老师执教的《宇宙航行》一课,带领同学们了解了北斗系统26年磨一剑、空间站建设“三步走”等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伟大进步源于持续奋斗,新时代仍需以“归零心态”直面挑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物理的魅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物理思维、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语文组储楚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了艾青笔下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国现代文学身处特定历史时期,当时包括艾青在内的很多作家都把目光和笔触更多的投射到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他们用作品表现人民苦难,并力图为民族新生寻找出路。关注国家、关注时代、关注人民是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底色,也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人生底色。

 

地理组杨涛老师带来课题《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以1942年河南省大饥荒和现在学校食堂的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的食物供应作对比,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冲击,同时创设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作为情境,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升华主题: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发出“光盘行动”珍惜粮食的个人行动号召。

 

在评课环节,各教研组通过学科视角的评议,肯定了授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并提出中肯建议;组内教师围绕课堂流程、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教学目标完成效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共同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思政融合“声”入人心,照亮育人新征途

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融入课程思政,提高课程思政水平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更是老师们课堂教学研究的永久课题。此次思政融合展示课活动是我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普及化、常态化的窗口,帮助一线教师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形成更广阔、更深入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通过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效果,着力推进了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摄影:教科研处

撰稿:成婷

统稿:徐晓华

审稿:童智祥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2号

皖ICP备070088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