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

发布时间:2015.01.28 作者:高二(1)班 昌皓明 来源:桃李满园 访问人数:4862

“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要学习,就要有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生活处处都有老师,都是知识。老师也不一定指什么特定的人士,只要能开导我们,影响我们,指导我们,让我们能受教受益的,都是我们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别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以善者为师,还以不善者为师,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这其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一次魏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他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了他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恶不学,而亦何尝师之有?”所以,无时无刻的学习,谁都可以是老师,老师也并不是固定的。

 但我们在向他人学习时要有所鉴别。有一个寓言是这样的:有一只年幼的狮子,立志要成为最完美的狮子,但它发现它在长跑中跑不过羚羊。于是它决定学羚羊吃草以增加耐力,最后却身体虚弱而病倒。这时它的母亲对它说:“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并不是因为没有缺点,而是因为狮子具有突出的优点,它是靠突出的观察力,优异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扑跳动作,而不是靠完美来称霸草原的,没有缺点的动物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缺点,知道自身的不足,去改正,并且充分去发挥优点。要学会辨别“善”与“不善”,去寻找能够更好发挥我们优势的老师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许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已严。这不仅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指导老师:余银)

上一篇:处世之道

下一篇:我所理解的“孝”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皖ICP00352865号 技术支持:明大网络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