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在线

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综合教研组

发布时间:2024.05.08 作者: 来源: 访问人数:58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形式和道德观念。而学科教学则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为遵循,加强学科融合,积极构建“乐观向上、理性平和”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契合点。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以自嘲的口吻概括了自己经历的政治风雨和多舛人生,被贬的这一时期可以充分反映出苏轼自身的心性变化及其文学成就,也可从大思政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这首词,上片体现一种接纳的态度,诗人直面自然风雨、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下片中,诗人对心灵的创伤不逃避、不回避,勇于面对。

    面对“乌台诗案”后政治上的失意、牢狱的噩梦、被贬黄州后人生价值感的陨落,诗人化愈心灵创伤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有意识地觉察现实中此时此刻的感觉,形成一种精进,不放逸的力量。

诗人并非逃避现实或被动地认命,而是不沉湎于过去,不执拗于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以乐观、悦纳的方式正视不可接受的情绪,积极体悟当下最生动、最可把握的感受,从中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这与大思政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化对豁达胸怀的正确认识是契合的。

二、传统文化元素与技术课堂的融合

1.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通用技术相结合,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发挥创新。

春节的灯笼、端午节的龙舟模型、古代桥梁的结构探析……将传统文化与技术原理相结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技术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探析》中,通过材料、结构、艺术造型等方面进行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分析,既能让学生了解为何中国古代建筑,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又能加深学生对技术设计中的结构、工艺、流程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信息技术课堂,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式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创新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是众多经过历史的洗礼,时代的选择,得以保存下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粹,具有指引性、历史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信息技术更加的“接地气”,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

如:《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而闻名于世。这幅画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数据处理与可视化表达》的单元教学中,设计项目《清明上河图》的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的人物数量、建筑布局等信息,了解当时社会的人口分布和城市规划情况。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道德修养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元素丰富多样,涵盖了个人品德、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传承这些道德修养元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1. 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和冲突,让学生置身其中,思考如何应对。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亲身体验技术设计的过程,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探讨设计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素质。

3.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道德教育教学。通过在线课程、论坛讨论、在线测试等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融合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未来,我们会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融合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2号

皖ICP备070088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