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在线

课程思政:在“双新”教育理念下看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大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4.05.08 作者: 来源: 访问人数:540

 语文教学是高校思想整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自古至今,我国就有文以载道的优秀文化传统,文道合一是语文教学的原则。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上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其思想政治道德的培养,这样导致广大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人文政治修养相对较低,鉴于这种形势,合肥二中语文组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在此简单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期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从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出语文教材内容中含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从而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并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促使学生学会全方位思考,从不同角度欣赏一篇美文,并理解其中的社会意义,达到共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影响下,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熏陶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被选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属于文质兼美的优秀课文,其是传承我国古代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些是赞美勇敢、坚强的道德品格的;有些是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但更多的还是表达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思想道德情感的。在我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由编者细心选择的包含作者情感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许多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深入发掘文章中隐含着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底蕴,在授课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解剖文章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情感,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质和美。例如,在教学《劝学》这一课时,可以首先将文章中的对比句作为教学中的出发点,增添学生对于学习无止境、要勇于探究实践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再有在学习《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历史背景作为教学出发点,具体地介绍中国当时外忧内患的境况,再结合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关心学生自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关心学生领悟到鲁迅先生表达的不畏强权、独立自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有效地增添学生对相关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欧阳修的文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他四岁丧父、因家境贫寒,母亲没有钱供他读书。于是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同时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写的好文章。到他年龄稍长,家中已经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读不完还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致力于读书,才获得了较高的文学造诣。学生在听完这些之后,肯定会明白勤奋、专注对读书的重要性,进而理解“穷且不坠青云之志”的深刻含义,养成刻苦、简朴的思想道德品质。教材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随之内化成日常行为习惯。

    

二、应用传统文化学问,渲染爱国主义气氛
  语文在众多学科中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缘由便是语文课本中包含了众多中国古代的优秀精神文化,并显著表达了家国情怀。比方说许多古诗词与现代诗歌都表达了文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倾向,再者如许多古代名著或小说也诠释了中国古人执着于通过修身养性、经世致用以及敢于与黑暗现实作斗争等途径表现自己的爱国品质。这些人格操守随众多有识之士的继承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滚滚流淌,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的主体。因此,教师不妨在语文课堂中尽量地向学生普及一些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典故,在向学生讲解并描述课文基本的文法、内容以及艺术魅力之余理应着重挖掘背后蕴含的传统优秀文化,并结合文献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撰写文章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重要事件、精神风貌等内容,使得学生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阅读一下《战国策》,这主要基于《荆轲刺秦王》选自于《战国策》,该书旨在讲解并描述战国时期群雄角逐、列国纷争的局面,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秦国起起伏伏的国家局势,这就便于学生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对当时的燕与秦两国的斗争背景有了基本认识。同时,教师应当着重让学生阅读并体会燕国太子丹嘱托荆轲的内容,通过二人的沟通、心理活动以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语句一同感受太子誓与燕国共存亡以及荆轲为避开燕国饱受秦国的迫害、不畏生死、壮烈往秦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深入阅读并把握荆轲刺杀秦王时的详情与失败后的慨叹行为,藉此向学生包含感情地讲解并描述荆轲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情结,并教育学生要将这种极具爱国主义性质的文化牢记在心,劝勉他们主动通过具体的行为弘扬下去。
  

三、升华渗透传统文化,传承进展中国爱国精神
  教师应当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国文化的本质,使他们从文化源头的角度把握家国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如此,学生方可在语文课中实现培育家国情怀的目的。家国情怀与中国古代“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密不行分,或者说是农耕文明与宗法制度下为维系有序固定的家族制度的而衍生出的道德诉求,它需要人们遵守并维护伦理道德规范,其中包括了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妇有礼、君臣有节、伴侣有信几个核心层面。对此,教师不妨在语文课堂中向学生讲解并描述家庭中的孝道、诚信以及长幼秩序等诸多道德规范,以此让学生明白只有在遵守家庭规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结合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向学生阐释其中所包蕴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尽可能地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例如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生,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屈原的人物生平经受,尤其是他因忠爱楚国而不与朝廷的邪恶势力妥协、直言劝谏而被君主两次放逐的经受,让学生真实感受屈原为追求真理与维护楚国利益的行为,并向学生传达屈原矢志不渝的忠君爱国情操。与此同时,教师要藉此提倡学生重视优秀的传统节日,并弘扬其中的人文精神。
    

四、创设历史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历史的再现情境不失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一板块来说,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问的宠爱之情,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古文领域内,包括古诗词与由文言文为载体撰写的散文、小说以及论文等,教师如若在课堂上将这些古文还原到历史情境中,便于学生真实体会到家国情怀的深刻渊源;其次,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说,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古文内容艰深晦涩,甚至诘屈聱牙,学生在学习时不免产生郁闷枯燥的心理,自然也难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了,故教师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行为可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古人的爱国精神。例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时,笔者便让选择几名学生上台对文中场景进行演绎,使学生切身体会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正气凛然及对廉颇“引车避退〞的热诚肝胆,并使学生进一步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之情进行理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都主动地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台下同学也都聚精会神的观看,课堂气氛十分高涨,学生学习的激情也就被调动起来,对语文课堂学习自然就饱含期盼和热情。
 

、在写作训练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途径。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写作题目、指导评论其写作水平时,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比如:可以为学生布置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写作题目:如《思想的力量》、《政治的魅力》《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困境思考》等,以此提高其思想认识,进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了,相应的社会认识能力也会提高。其次,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尝试着写读书笔记、影评等各种形式的写作,这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就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将写作训练与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语文作文的写作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的平台,作文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

  其实,从语文写作角度本身而言,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写作技巧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情感的过程。虽然有些学生不太习惯以这样的方式主动地去表达自己,但是在教师的硬性要求下,他们会慢慢打开禁闭的内心世界,通过写作,学生慢慢地学会了深入思考,同时,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以合理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这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良好机会。比如:可以建议学生用有思想、新颖并且富有想象力的作文题目,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力,与此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而对其生活圈子中的人或者事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朝气的人,从其心理特点看,他们是希望和别人进行友好交流的,而通过写作这一途径,学生找到了一个宣泄思想、表达个人意愿的机会,在不断思考、不断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他们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慢慢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当然,在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会设置有应用文学习部分,其中还包括调查报告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由于高中生毕业之后走向大学,总要经历一个从学生身份向社会公民身份转变的过程,而调查报告的书写有利于大学生去认识社会,进而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所以,每逢假期到来,语文教师让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以让学生亲自到社会生活中去调查、去体验,在这个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国情、社会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教育。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日常授课之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成语猜谜,以及演讲比赛等趣味性强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其素养,无形中也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因子。比如:开展古典诗歌朗诵比赛这种课外活动,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朗读技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的璀璨文化成果,进而激发其内在的爱国之情。

  其次,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注意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千差万别,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看法也常常会有所不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并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发现真理。

  最后,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精神、情感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文词优美、思想深刻的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理想抱负等。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情感,同时还深化了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等等,真正地领悟到了人生智慧,塑造了性情品格。比如,学生通过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敬佩其自强不息、坚强勇敢的精神,进而内化成自己的所思所行。海伦·凯勒作为一名盲聋哑女士,她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不仅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同时还成为一名闻名全球的教育家、慈善家以及社会活动家。由于她杰出的个人成就,她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并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荣誉。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模范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属于师生双方互动的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本人优美的仪态、行为举止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师本人高尚的品德、优雅的外表对学生而言就好似一种召唤,一道无声而有力的力量,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优秀品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好学生学习的同时,还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个人良好的逻辑性、教学语言的条理清晰化,配之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勇敢的开拓进取意识、随和宽容的性格特征。

    在高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入每一位学生的头脑、心灵的目标,促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人才。


来源:教科室

撰稿:语文教研组张建

统稿:徐晓华

审稿:童智祥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2号

皖ICP备070088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