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二中 聂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国之殇、民之痛,让全国人民牵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投入灾后重建的工作,也让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在剧痛之中迸发,在苦难之中升华!
一、 积极请战,认真准备
我校于2008年6月份接到合肥市转发省教育厅的文件,让每个学校符合条件的教师报名参加。我在校办公室看到此通知后,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与家人商量,毅然决定填表报名,并立即让范校长签字同意。范校长看见我的申报表后,一改往日随和十分郑重地说:“报名参加灾后援建工作学校大力支持,但也要考虑到各种困难,特别是你的孩子还小,上学需要接送,爱人工作繁忙,家里的事务很多,在学校又负责后勤工作,这个时候参加为期一年的支教援建工作你可不是最合适人选啊。但你积极主动地赴灾区支教,学校不能藏私,不仅如此还要全力支持,同时也为你的精神感动。如果你能通过市、省教育部门的审核,学校一定会主动地帮助解决家庭困难,你也一定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实,到高原地区工作,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啊!”
2009年6月份接到市局的通知,我被荣幸的选入支教队伍。虽然此时我在合肥48中挂职煅炼,身兼合肥二中总务主任和48中副校长两项工作,但还是在紧张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认真准备支教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材料,收集四川省有关初、高中数学教育信息,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在此同时,我校领导、同事们也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帮助我收集信息,准备资料,为我来松潘工作出谋划策。
我们于2009年8月29日从合肥出发,出发前学校、市、省等各级领导一再叮嘱,到松潘县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把教育教学中的新理念带到灾区,展示安徽教师的风采,把安徽教师对灾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带到松潘,为松潘的教育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二、 接受挑战,适应工作
我们支教队一行在省教厅陈小平队长的带领下,于8月29日到达九寨机场,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热情接待,并为我们送上洁白的哈达。由于我们从合肥出发时仅穿了单衣,未曾想到松潘已进入了深秋季节,将近3000米海拔的高原机场更是秋寒逼人,我们一个个冷的直打哆嗦,但也经受了第一场考验。
8月30日上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为我们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会,会后便匆忙赶往各自支教学校,我被安排到松中。在简单安排了(其实也没什么可做的,一张双层铁架床和一张简易书桌足以容下我的一切了)自己的生活起居后,我开始熟悉这座十分陌生而又早已牵挂于心的小县城,开始一段期待已久的未知的生活实践。我是一名党员,我将依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支教实践中贡献和提高自己,即便是面对未知,又有何惧呢。
8月31日上午,尚未完全感知这座古城第一印象的我便参加松潘县中学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从松中南校长充满热切的介绍和当地教师们热烈的欢迎中,我体验到一种被激发的斗志,稍稍熟悉一下基础环境,下午便拿到了教材、课程表等教育教学的必需品,熟悉了自己所带班的位置,晚上备课到1点竟无倦意。想想第二天开学上新课,心中只有急迫纠缠。
我被学校安排带高二(4)、(5)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同时挂职教务处副主任。高二(4)班是文科普通班,高二(5)班是理科网络班(重点班),每周28节课,还有晚自习。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我很快就投入教学工作中,与学生谈心,找同事了解情况,用很短的时间熟悉了松潘学生的情况及学校教育大环境。由于当地民众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氛围不是很浓,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大,再说当地居民由藏、回、羌、汉等多民族构成,各民族有自己的特点,与内地各方面差异大,在此情况下,我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融入松中这个大集体之中,真正成为松潘中学的一员。
多民族环境中的教育有着必然的丰富性,这对我们惯用的统一模式是一种巨大挑战,使我想到内地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多年级混班上课的情景,然而在松潘表现得又截然不同。没有标准、模式、套路,只有依照科学实践精神找准抓手。我想,从《爱的教育》中把握住“爱”,这一简单而共性的主题加以发挥,一定能攻克难关的。于是我从引导学生心灵走出大地震阴霾入手,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进而诱发他们对文化课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同时根据他们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放慢教学进度,利用晚自习和空余时间补缺、补差,力求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本期教学任务。
我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挂职教务工作,任务在肩自然不能退缩,搞好教研工作义不容辞。刚来不久,组内几名教师就要求听我的课,我热情接待,多次与他们交流、探讨,并于10月19日进行支教教师党员公开课。有一点需要说明,支教活动本身并不是简单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我们的素养,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教育水平。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大家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收获了教育心得,达成了共同进步。通过高二年级的两位教师集体备课,探讨高二年级教学实际,结合松中情况,精心完成松中期中数学考试的试卷,为此受到同仁的好评。
我们被分到松中的12位教师安排在当地一所民房居住。刚到松潘,我们很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特别是住处没卫生间,没热水,生活方面很不方便,到这里两个月我生了两次病,一次高烧40度,连夜到医院输液,又是水土不服,经常拉肚子,但无论怎样的困难,我未请一天假,缺一节课。后来由于组织的关心和陈小平队长的努力协调,安排我们住进了宾馆,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能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但新的困难又出现了,由于对水的不适应,我全身起了很多小疹,晚上疼痛难以入睡,白天上课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痛。可我还是坚持着,我把这一切当成是磨炼我意志的机会,也当成是我奉献给灾区人民的一份诚心和爱意。
我来松潘的两个月,经受了几次余震。每次余震发生时,我首先考虑的是,不要让我的学生受到伤害,不要这些经历了震灾的孩子们再去承受痛苦,我必须用我的责任去肩负起保护孩子的重担。
三、 多方关爱,思念在心
我来松中后,省、市、学校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节日里,分别给我发来了短信,寄来了明信片;当地各级领导在教师节、中秋节送来慰问品和各种生活用品,处处关心和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的队长陈小平同志,协调各个部门、各级领导解决我们生活困难,让我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又组织教师体检,及时安排生病教师看病。特别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我输液期间,陈小平队长还多次到医院看望我,我感动之余,想着的是要将领导的关怀转移到工作中,为灾区人民、为灾区重建、为灾区教育多贡献一份力量,把安徽人民及各级领导的深情厚谊体现在工作中。
我刚到松中一个多月,市教育局朱子明副局长、沈菁莉处长同我校范守国校长、张维副校长亲赴松中来看望我,各方面的关心、关爱使我倍受鼓舞和鞭策,更使我感到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
说实话,来到松中后,我很想家,想念我的妻子、女儿、父母和亲人们。8月29日上午从合肥出发时爱妻的目光,女儿的泪水常在我脑海里出现。特别是我临走之前,幼小的女儿一再对我说:爸爸,你到那里去之后,一定慢慢地走,就像在家客厅散步一样,不要走快。她怕我在高原地区缺氧,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每天长途电话中与女儿交淡的时刻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有时梦中妻子的形影,女儿的稚音,往往让我从梦中笑醒,但醒后的思念却总是我长夜难寐。
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支教无悔,我知道我在灾区所做的一切,是安徽人民对松潘人民真情的证明,是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关爱的缩写,是中华民族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体现,我只是一个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薪火传人,我将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工作之中,不负安徽父老乡亲的重托,圆满完成支教任务,让灾区人民在重建家园中多一份力量,多一份信心,多一份精神的支撑和爱的传承。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九日深夜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