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在线

朴实中求创新

发布时间:2012.04.06 作者:涂静 来源:教科室 访问人数:7537

        2012年的3月30日、31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专家报告会”,不仅欣赏了余老师的《观舞记》和《李商隐诗两首》,而且还聆听了他以《语文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为题的报告,感触颇深。

        我觉得他的课比较朴素,不花哨,在不事雕琢中达成了目标,彰显了教师引领、组织的作用。

        余老师上《观舞记》这篇课文首先告诉学生完成的任务:语言积累,美文积累两个板块。

        第一个环节独立勾画难读的字,雅致的两字词语,生动的四字词语,概括全文的话语,让学生走进文本内容,完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事件的理解全面。在第二个环节,余老师拿出看家本领——有层次、有重点的朗读。把老师的建议与自己的对照着朗读。第三环节语言品析上,余老师示范引路,接着让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去表达,对字词句段的品味既侧重写了什么,又抓住怎么写和为什么,相当具有深度,语文味十足。

        他把教学需要完成的两大板块自然地衔接,没有做作,没有漏洞。《观舞记》的教学流程中,他十分关注学生的自我努力效果,提示学生该如何去做,整个课堂始终让朗读贯穿着。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他十分耐心。

        “谢谢你们的努力!”这句话让我听来深刻,我也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情绪状态越来越好。学生的回答精彩,余映潮先生的执教也精彩。

        《观舞记》中的“微《观舞记》”,这个说法就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篇课文的难度是大的,我在教授时,也是抓不住。不过今天倾听之后,发现他所抓的点新颖,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而且极大的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些学生的素质优秀是毋庸质疑的,但是面对这么多人的专家会场,心中自然不免有些波动。余映潮先生从开始便与学生融在一起,学生很快与先生互动,进入状态

        “每一段都好!”这是他给予学生的一段提示语。找出关键词:共鸣,点出印度舞的特点来标示背景,这就引导学生读出了这篇文章的特色。

        应该说,这节课不仅给我们启发,而且也给我们带来思考。余老师的课以朗读见长,但是我们在听他的朗读时,发现他的音质和音色并不很佳。在当今语文公开课就是亮嗓子的畸形标准下,一副好嗓子,极有可能遮掉一节课内大大小小的斑点。而余老师的朗读更多的是体现了朗读的智慧。不是表演,不是表现,而是真实的表达。朗读只是一种实现目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当很多老师在开课前想取悦评课人而为“花样”绞尽脑汁时,在我们的课堂频繁出现说、学、逗、唱、舞、画、演时,当我们的学生在为老师的一节辛勤排练精心备课时,回到<余>老师的课上,会给我们一种朴实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它确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发展。

        他是在尽力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余先生其实很有功底,但课堂还是尽量给学生以舞台,尽管学生还稍显拘谨。他自己也说在尝试不断创新,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 

        他是做到课堂回归到语文本位上去的,在教学《李商隐诗两首》余老师一上来并没有像大多数老师那样的激情导入,而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商隐诗,先让学生了解诗歌以外的东西。光这样还不够,他又出示了背景材料:作家简介、作品简介。这些被我们成为“文学常识”的东西,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上,也许大部分老师会告诉学生,但是,在公开课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个老师敢这样做。我并不是因为余老师是大家才这样说,而是我一直觉得当前我们的公开课已经远远脱离了真课堂,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空中楼阁,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价值,教师也很难从那些所谓的优质课中借鉴什么。公开课简直就成了表演课、作秀课,评委们比的也不再是谁的课堂水平高,而是谁的表演水平高,谁的作秀手段高。这样的课堂如今比比皆是,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但骨子里却华而不实,学生并不能从中学到什么。

          接下来,余老师依旧没有急着去开始分析诗歌,而是出示了本节课要完成的三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回味,回味李商隐的诗,第二项任务是简析,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简析《马嵬》这首诗,第三项任务揣摩,结合课后练习一揣摩《锦瑟》这首诗,在整体感知、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去诵读这首诗。可以说,三项任务环环相扣,又层层推进,难度既不是太浅,又能够通过努力达到。这样的目标设置,无疑是成功的。

        此后,便是这堂课的重头戏——与学生一起达成上面三个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回味,回味李商隐的诗,为学习他的两首诗做铺垫,了解作者及背景。第二个任务是探究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余老师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从诗联入手,学生发言十分积极,而且大多数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时能巧妙把学生能引向正确的诗歌解读轨道,我们不得不佩服余老师巧妙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由这节课,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公开课并不等于作秀课和表演课,公开课照样可以上成常态课,常态课照样可以上成成功的课。二是语文课堂不一定非得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文本特点、符合学生特点的课才是成功的课。三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一句话往往就能决定一堂课的成败。

          但愿余老师这两堂朴实的语文课,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但愿我们的公开课,不再仅仅是披上了一件华美外衣的躯壳;但愿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2号

皖ICP备070088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