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中考咨询后有感
中招填报志愿前一周时间,我在学校咨询台接待数十位前来咨询的家长朋友,家长们第一句话多数是“老师,我孩子今年中考没考好,XXX学科只考了多少分”云云。尽管听多了有些“味道不对”,但我还是相信这些话是真的。
孩子中考没考好,纯乎偶然,那么之前是不是也有这种偶然?高中三年下来孩子面临高考,是不是还要延续这样的“偶然”呢?
我们知道,人是有缺陷的动物,当经验不能被记忆加固的时候,稀奇古怪的事情会层出不穷——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屡次犯同样的错误等等。而我们从小开始的学习经历,正是在进行一种知识和认知的经验积累。家长们提到“偶然”情形,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认知疑问,实在是件很好的事。但是,疑问就应有答案,如果任由这种疑问不被解答,那就是疑问者的问题了。养育子女为了什么,想必不应该是随意的事情,而是人生一种重大责任,前来咨询的家长无不怀揣着这种责任意识,想比较准确地得到择校的权衡、取舍。因此,我想就此责任,谈谈“做一个明白家长”的个人看法。
我是学校的行政人员。我的孩子初中和高中均在合肥二中就读,2003年就读初一时,上半学期期中考试以全班倒数第二的成绩,将一串问题丢给我。相信见到孩子如此成绩的家长们一定会被灼痛,多数情况下,孩子一定会被严厉责问,也难免受一顿皮肉之苦。但那天,我保持住了“冷静”,没有发火,更没有暴跳如雷,只是安静地占领着孩子学习的桌面,一支支地吸烟。孩子是可爱的,这时候他缩藏在门边拐角,时刻准备着承受父母的“轰炸”,因为他知道自己成绩“雷”倒父母,触动了父母的神经,必须战战兢兢地等着即将来临的“霹雳”,以承受皮肉之苦换取父母的温情回归。是啊,打一顿太简单,解恨太容易了,可皮开肉绽、撕心裂肺的哭喊保证之后呢?真的能保证出结果,保证出改变吗?冷静问问自己相信这种保证吗?我不信。因此,我没有将这样的“解脱”方式给他
几个小时,我们这样僵持。我在想:孩子接受教育,接受知识传播,接受家庭传递的价值观,受父母的影响,曾几何时有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呢?说玩物丧志,可玩在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我们小时候因为没有太多学习压力,所以玩,成为多么快乐的事情,而现在的孩子因为有学习压力,玩成为一种极为奢侈的活动。天性成为奢侈,是很不公平的。现实逼迫我们要求孩子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块甜饼,这就要求我们能指导孩子将自己的娱乐与学习,能很好地平衡起来。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孩子懂得控制和分配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学习好的孩子并不多长一个脑袋,仅仅是学会了控制,知道玩在什么时候,学在什么时候而已。学习,不仅仅是文化课内容的积累。成年人都知道,自己除语文等基本生活知识外,有几个人经常用到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或多次方程,或者是初高中学过的物理、化学定理公式呢?
渐渐,我明白一个道理:考试,不仅仅是所学知识多寡,更有其背后学习能力的支持,所反映只是分数与排名。孩子每个时期的成绩,仅仅是一段时间学习能力的标点,而不全是获得知识的本身。比如,孩子英语成绩不好,主要问题一定是单词记忆量不够,而记忆量不够问题一定反映为学习行为不好,像偷懒啊或记忆缺陷等等,其实记忆缺陷也可以矫治的。现在的孩子有几个真的有严重智力问题?应该极少吧,即便是有,是不是不能以“勤能补拙”弥补呢?
因此,成绩背后一定是“态度”、“行为”、“能力”的综合问题。成年人都知道,现流行“掼蛋”扑克比赛,别人可能只是问一下结果(成绩),谁输谁赢等等,其实过程最精彩也最重要,吵架、调侃都在过程中,最大的快乐与烦恼也在过程中。因此,过程导致结果,过程要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孩子成绩是对过程的检验,成绩不好的时候,需要父母有效的指导、帮助和鼓励,而不是语言暴力或肉体痛击。
此刻,孩子此时被“冷”在拐角,内心是歉疚和混沌的,需要指引方向,并关注支持一段时间,塑造一种新的习惯才行,就好比学自行车,得先扶着一段,而不是把孩子屁股往车座上一丢就不管了,教导孩子的屁股落在座位上是对的,关键却是让孩子掌握平衡。我等孩子煎熬数小时后,开始温和而严肃地与其探究原因。通过交流,孩子与我达成一个学习体系,之中有我作为家长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展望成果的约定,更有其学习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和纠正计划,还有就是我内心建立的要改变孩子轨迹的深刻用心。
到06年孩子初三毕业,成绩已经跻身班级前十。
中考成绩出来后,和现在所有中考家庭一样,我们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是选择四、七、九、十(当时四中还没有撤销)中,还是继续留在二中读高中呢?
作为二中一员,我对学校情形非常清楚:历史原因导致学校声誉一度不怎么好,进入新世纪以来,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早已憋着劲想办出一个公认的好学校,并在日常教学中付出了艰辛和汗水。那时候,学校是多么期望好学生汇聚麾下,就如同大厨师盼望好食材一样。但是,教育发展有其规律,突破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一盆米饭可以果腹,但要出花样做出山珍海味来,是不可能的。
经过仔细权衡,我做出将孩子留在二中继续读高中的决定(当然是和孩子商量后,更是做通了思想工作的结果)。我的理由是:孩子很不容易的初中三年,起步艰难、进步显著,刚拥有的一点学习自信尚不足以抵抗失败的打击,他在合肥市10000名左右的中考排名,放在其他学校和成绩好的孩子一起共读,压力是巨大的,半个学期下来,成绩排名就可能将其一点自信完全击溃,那时再想改变就会变得极其艰难,甚至可能导致他从此放弃努力。但是,放在二中的好处就是使他体验“鸡头”的成功快乐,从而强化他的学习自信。再说,放在本校,老师对他比较了解,我和老师们接触较多,起码有掌握他行为动向的信息(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十分重要。其实老师是非常顽固的群体,并不十分在意同事之间情谊多寡而对学生有亲疏,老师更在意可塑之才)。
进入高一新学期,第一次期中考试,孩子得了个全年级第一,许多人为孩子高兴,而我却有了一丝忧虑——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中间或偏上群体层次的教学引领,这意味着“顶尖”学生会有吃不饱的危机。好比一场万米长跑,跑着跑着前后距离就拉开了,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对中间大部队的指导推动,落在后面的会因太过吃力而越来越失去心理动力,跑在前面的也会因知识摄入量不足而慢下节奏。对此忧虑,我坦诚和孩子做一次深谈。我说:“现在你高中在班级前列,逐渐会有学习任务轻松的困惑,要想保持势头,就要学会自主学习,老师不会因为你的接受能力设计课堂,老师的伟大也是在于要照顾大多数同学的进步,你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吃不饱的问题。我觉得,要想吃饱就要找老师要,如何要?就是问,学会预习中找问题,课堂解决不掉的知识难点就课间问,任何老师都不会讨厌爱求教的学生!”孩子很听话,从尝试着开始,逐渐习惯于问老师问题;与此同时,孩子还帮助学习差的同学学习,这让我深感欣慰。学习好的同学愿意帮助学习差的同学是双赢的好事,其一在于帮学过程中巩固自己的知识,进一步获得学习的心理动力,也等同于复习;其二是学习差的同学会得到更有效度(同学间的语言交流往往更有互通性)的知识提升,其三是同学关系融洽了,矛盾少了,班级氛围也和谐很多。简言之,高中三年下来,孩子终于交出一本达线的答卷。
中考孩子在合肥10000名以外的排名,高中三年跻身全市高考一本2800名之内。那一届,与我孩子类似成绩进校的学生中,有五名跨入一本线,这种飞跃,是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共同付出造就的,单指望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做到。合肥二中2014届学生中有十余名同学跨入一本线,中考排名都在全市10000左右,有几位更低一些,能高考跻身全市3000名一本线内,是多大的一种进步啊!
目前,合肥二中醉心于开创学生广阔的未来,尤其是美术、音乐班,中考成绩多在全市15000名之后,这些孩子想跻身全市7000名本科高校生行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艺术班平均每年增长的双本科达线率(2014届达到80%以上),足以证明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竭尽所能地付出,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从前些年开始至今,学校不断优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编纂符合国纲的校本教材(即: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内容要求,编写出符合我校学生认知能力条件的教材,以充分让学生固化能力内的知识结构,求得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说白了就是:学生应该拿到的分数不能丢一分,完全拿不到的分数不要费精力),如此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还是意外吗?
学校教育没问题,学生就这个层次,家长的辅助就成为成功的关键。所以我说:做一个明白家长,道理就在这里——要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每次看看成绩排名,发发火批批人了事。孩子是我们人生的延续,按传统观念,是家族荣誉的起点或延伸,孩子教育的缺失不是数百万人民币能换得来的。
我曾是孩子班级家长委员会召集人,对同班家长们不断强调一点:四十多岁的我们还有多少闯出亿万家业的机会和时间?如果答案是没有,是不是可以拿出点时间和心思,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懂的求教于老师、书本,甚至是专家,孩子的学习和我们做父母一样都在面对新问题,都需要学习,谁生下来就懂得一切呢?如果孩子教育失败了,我们创出的家业够不够他们消费和挥霍的?因此,做一个明白家长,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建设能够自主找寻幸福生活的能力,才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家长们应该做的事情。
家长们能够发现问题,了解孩子的一时缺失,是好事,不要羞于启齿,如同有多大污点一样,关键是要找到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孩子在面对错失的时候,会有纠偏意识,会自发地树立目标,但是目标是不是正确,有没有科学性,是不是可执行,往往如雾里探花、画饼充饥,你信吗?他自己信吗?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深入了解孩子的能力缺失,找到原因,和孩子一起(学习是他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一厢情愿)找到有效建设学习能力的办法,来切实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和成绩。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需要关注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总结下来,明白家长应该是: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与问题存在,以平等的朋友方式探讨这些问题,以信任的言行鼓励他正确的选择,将你要他学习转变为“他要为自己未来而学习”,并固化为一种行为方式。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铸成品格,品格决定未来。
明白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是你的,更是他自己的。
咨询中,有家长问我:有没有相关方面的书籍推荐。说实话,我不是搞教育的,真没有多少理论性的教育专著可以推荐,不过《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倒是给我很多启发,尤其在正确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阶段性问题时候有许多帮助。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