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皇家工程”招标风波
发布时间:2012.11.29 作者: 来源: 访问人数:9238
曹雪芹的家族任江南织造时,因屡次接驾造成巨大银钱亏空。康熙心知肚明,也曾设法弥补,例如让曹雪芹祖父曹寅及苏州织造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又命曹、李两家垄断江南人参生意……
大概是皇上的照顾力度仍然不足,曹、李两家还是不断向主子申请新“项目”。有一年,曹寅就主动提出:能不能把全国14座税关的铜斤采购交我一人承包?
在清代,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由国家垄断铸造。外省不论,在京师,则由宝泉局、宝源局包揽,所需大量铜斤原料,通过税关采买供应。每年共需铜斤350万斤,此前分别由张姓、王姓两位官商承包,承包条件是每年上交白银5万两。
曹寅深知这里大有油水,可怎么才能把这块肥肉夺到口呢?他提出一个诱人的计划:朝廷先借我10万两银子做本钱,经我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每年可上交银子12.5万两(是张、王两家的两倍半)。连办8年,总数就是100万两——除去预支的10万两,8年可向皇上贡献90万两盈余。
这个计划的确有竞争力。因为这钱是直接交付“内库”,也就是皇上内务府“小金库”的。如此一来,皇上8年可多收50万两,康熙又焉能不动心?
不过康熙并没有马上答应,他还要看看另一方的反应。果然,张、王也不甘示弱,马上提出新方案:每年上交14万两白银,8年下来,连本带利122万两。刨去预支的本钱,比曹寅的估算总数又多出22万两。
当然,张、王也知道曹家腰杆硬,于是退让一步,愿意在提高承包金的前提下让出一部分铜斤给曹寅。
最终经内务府合计,康熙把铜斤交给三人共同办理。于是乎曹家硬是虎口夺食,从张、王手中夺得龙江、淮安等五关铜斤,三家共同预支本钱10万两,而8年交库白银122万两。
这场暗流涌动的皇家“工程招标”至此尘埃落定。然而这样一场风波,颇值得深思。
首先,铸币是国家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此严肃的工程中,皇帝偏偏要来“抽头儿”,在原材料上分肥取利,充实私囊。此行此举,不免令人齿冷。号称勤政廉洁的康熙尚且如此,此前此后的历代君主,又是如何见缝插针、巧取豪夺,可想而知。
其次,此事让人得以窥见封建时代“国家工程”的贪渎真相。承包商最初交纳的承包金额只有每年5万两,曹寅一下把这个数字翻了一番。经过博弈,最终的金额竟相当于最初的280%——也就是说,如无曹寅“半路杀出”,在这项国家工程中,“奴才”比主子赚得还多得多!难怪曹、张、王几家争得你死我活。
此事引发的第三点思考是,跟现代某些工程招标不同,发包人康熙同时又是利益相关人,绝不会因贪图承包者的一点小恩小惠,放弃终极利益——因为国家这份“大产业”就是皇上自己的。而某些现代工程发包者,自认为是替国家打工的,自家钱包的厚薄比国库的盈亏更重要。若让他们来主持这场争端,他们大概会在收下张、王的大“红包”后,仍以5万两的低价让对方续包。至于曹家,如果没有更大的“红包”伺候,判其出局的理由并不难找。
现如今,封建皇帝早已灰飞烟灭,国家属于全体人民。不过我们倒是希望那些手握大权的“打工者”有那么一点“帝王”心态,看好国家这份大产业,千万不要为了自家腰包的那点儿甜头糊弄事儿。且不说那甜头跟国家和人民的大利相比不过只是蝇头之血、鼠尾之脓,单说若为这点小利翻身落马、家破人亡,那也不是什么划算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