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会 > 理论学习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2.07.31 作者: 来源: 访问人数:973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紧迫性

    1.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科学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准确把握我省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省委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舆论环境持续优化,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安徽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省文化建设还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产业规模不够大,结构不够合理,总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文化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文化高层次人才不够多,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缺乏等。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3.切实增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安徽的崛起必然包括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崛起,美好安徽建设必须强化以文化为灵魂的精神支撑。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掘安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努力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

二、坚持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5.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努力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与美好安徽建设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文化创新体系基本建立。文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新型文化业态快速发展,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自主文化品牌。

    ——文化影响力全面提升。新闻宣传的引导力、传播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安徽良好形象进一步树立。

    ——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高。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文化发展人才高地优势逐步显现。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奋斗,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更加显著,文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安徽文化软实力更加突出,文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文化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创新潜能充分涌流。

    6.总体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工作中,着力把握以下要求:

    ——高举旗帜、坚定方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安徽文化资源和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更好服务于科学发展、兴皖富民大业。

    ——以人为本、为民惠民。落实“三贴近”原则,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体人民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协调好文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不断提升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相结合,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文化新业绩。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7.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扶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推动高水平社科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坚持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8.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力弘扬安徽人民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诚信务实、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引领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创造新业绩新辉煌。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省情教育、历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励人们把爱国热情化作建设美好安徽的实际行动。

    9.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把学习雷锋精神贯穿于道德建设全过程,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广泛开展 “学雷锋、做好人、改陋习、提素质”活动,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开展道德养成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要带头践行道德规范,从友善出发、从小事做起,为提高社会文明素质打牢基础。深入开展学沈浩、创先进、争优秀活动,积极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围绕建设信用安徽,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惩处力度,在重点行业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10.进一步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区)创建,围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重点,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和社区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创建层次和水平。着力开展文明县城、村镇创建,持久开展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四创”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11.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把个人创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文化创作氛围,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鼓励文化工作者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原创活力,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和消解主流价值的倾向。

    12.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认真组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新闻出版工程、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工程、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等,深入发掘安徽丰厚文化底蕴,优先发展具有品牌性、地域性的重点文艺项目,有效推动体现徽风皖韵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认真做好重大选题规划,实行文艺精品生产立项招标制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责任制和优秀文艺作品专项补贴制度,不断推出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带动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力度,在全省建设一批文化创研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优势艺术门类。

    13.发展健康网络文化。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体现安徽特色、适合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丰富网络文化内容,创立网络文化品牌,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落实完善文明网站测评体系,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深入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14.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科学设置市场接受程度量化指标,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价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选办法,提高评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大优秀文化作品奖励力度,对获国家级重要奖项的或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予以重奖。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深入研究文艺思潮、文艺现象和文艺热点,组织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每年组织一批安徽文化精品专题推介活动。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5.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统筹规划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安徽广播电视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集演艺娱乐、图书馆藏、非遗展示为一体的安徽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和县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鼓励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慈善组织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项目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区。

    16.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建成“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剧院),各县建成“两馆一场”(图书馆、文化馆、剧场)。推进广播电视全覆盖,逐步实现“户户通”。深入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普及数字化流动放映。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文化小广场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民阅报栏,城市社区有文化中心。全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乡镇及社区基层服务网点为重点,建设社会文化数据库和优秀文化资源传输平台,实现省、市、县、乡、村全覆盖。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送欢乐下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定期举办中国农民歌会、“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江淮情”等活动。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县区和乡镇延伸,推动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常态化。鼓励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绿色网吧“三合一”,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广泛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基层特色文化品牌。

    17.积极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含街区、村镇)、大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推进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申遗工作和含山凌家滩、西汉六安国王陵区等大遗址保护,重视徽派建筑、古村落、老字号、工业遗产、珍贵古籍保护。推进全省博物馆体系建设,优化博物馆品类布局,大力发展民办博物馆,扶持建设专题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非遗展示馆、综合性展示传习中心。深入整理、保护和展示安徽地域文化,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注重省情地情研究开发,加强档案、文史研究和地方志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六、加速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培育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8.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实施“3115”行动计划,培育30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00家骨干企业,助推10家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科普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依托区域中心城市,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重点发展高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继续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推进“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鼓励文化企业创造条件,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培养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徽”字号文化航母。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19.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制定实施全省动漫产业和数字出版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扶持动漫创意、设计、生产和营销,重点推动合肥、芜湖等动漫基地加快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动漫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创新体系,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科技发展规划,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掌握一批发明专利和文化科技攻关成果,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20.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从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债券发行、收入分配、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和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民营文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依法加强服务和管理,引导社会资本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供给多元化,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21.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实施品牌提升战略,从商标注册、质量提高、文化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入手,积极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加强深度开发,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地方特色与时代潮流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抓住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发掘城乡文化资源,谋划实施一批文化项目,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街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加强文化品牌对外营销,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市场规律,建立健全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不断提升安徽文化的品牌价值。优化文化节庆活动,提升层次品位,办出鲜明特色,扩大品牌效应,形成展示安徽的靓丽名片。

 

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2.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积极拓展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广电企业改革成果,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富有活力的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坚持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鼓励省属文化集团与各地文化企业以资源或产权为纽带进行整合重组。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报刊传媒集团公司。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形成全省统一的传输网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整体形象。

    23.创新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评办法,加强绩效评估考核,促进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办法,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跨部门项目合作,综合规划建设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委托管理,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相统一,更加注重使用的原则,整合资源,扩展功能,促进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4.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传统文化产品交易市场,重点发展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书画作品和工艺品等产品市场,积极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不断创新文化与市场接轨的商业模式,着力培育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以建设区域性出版物发行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物流基地,积极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人才、信息、技术、产权、版权等交易市场,健全完善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引导文化企业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继续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打造资本市场“安徽文化板块”。加强综合交易平台建设,加大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办好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文化展会落户安徽。

    25.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和行业监管;市、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抓好文化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面向基层群众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文化安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八、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提高安徽文化影响力

 

    26.加强主流新闻媒体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更好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为主,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形成中央媒体与省市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互动,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大对主流媒体的扶持力度,努力把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新闻阵地。加强新闻传播秩序的规范管理,严格规范新闻采编行为,加大虚假新闻治理力度。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注重新闻报道社会效果,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良好形象。

    27.加快发展新兴传播载体。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重视数字传播,有序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不断拓展即时通信、博客(微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发布的内容管理、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支持重点新闻网站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提高主流网站的影响力,形成一批具有安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中安在线、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市县新闻网站以及政府网站、科技教育文化类网站的作用,打造安徽网络媒体高地。抢抓“三网融合”机遇,大力推动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信息内容综合管理平台。

    28.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重点加强与西方主要国家、周边国家和国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办好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国际节会活动。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加强与国际知名跨国文化集团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加强外宣窗口建设,积极开展电视周、文化周等活动。把文化“走出去”与外宣、外事、外贸、侨务、教育、科技、旅游、体育等结合起来,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力。

 

九、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优化文化改革发展环境

 

    29.加大文化建设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十二五”末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年加大省级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市、县设立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安徽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组建安徽文化产业担保公司。支持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

    30.强化文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制定更加宽松、更加优惠、更加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健全完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动文化企业上市、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等方面政策。认真落实关于在城市住房开发中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推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与新开发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老城区要加快改建、扩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企业,比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各地要将文化项目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国有金融机构要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服务,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实施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政策,重点扶持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产品出口,引导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1.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健全完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文化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实施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支持开发应用现代技术保护著作权,鼓励文化市场主体依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十、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供重要保证

    32.认真抓好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着力建设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扩大文化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干部交流,推进文化领域干部内部交流,着力改善领导干部结构。完善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管理体制,加强重要舆论阵地、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

    33.努力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组织实施“六个一批”拔尖人才工程、“安徽文化名家”工程和“青年文化英才”扶持工程,培养一批造诣高深、引领安徽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一批品德优秀、专业能力突出的青年英才。落实人才培训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选送领军人才到省内外著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和顶尖艺术院团研修深造,支持和组织拔尖人才到国外境外考察、进修。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 “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享受同等待遇。引导和扶持文化骨干企业、重点园区建立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平台,多渠道引进国内外高端文化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发现培养、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制定智力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资助扶持、表彰奖励同等对待。设立省级文化人才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加强对优秀文化人才的宣传。

    34.切实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政策,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专职人员,进一步充实村、社区宣传文化工作力量。切实加强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站)等工作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积极动员和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基层宣传文化事业。对在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展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35.大力推进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

引导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社会责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和心浮气躁等不良风气,自觉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一步深化“三项学习教育”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省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文化战线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36.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并充分尊重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规律,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难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充分尊重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真心与他们交朋友,热心为他们办实事。

    37.不断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认真分析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的新趋势、各种文化交汇的新变化、群众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制定切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明确工作目标和总体思路,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自觉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充分运用思想教育规律、舆论引导规律、信息传播规律、道德养成规律和受众接受规律等,精心设计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最好载体,努力寻求落实任务的最优方法和最有力手段。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把有效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38.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大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担当起文化建设主力军的重任。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科联、文联、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精心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大力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和发展文化事业,及时总结群众文化建设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营造全社会重文化、抓文化、兴文化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中央 《决定》及省委《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政策,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2号

皖ICP备070088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