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质课评比淮北听课的一些感受
2012年12月12日到14日,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在淮北市的实验中学举行,历时近一周。虽然我身在北方城市,气候也早已进入隆冬,街头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但在实验中学的多媒体阶梯教室里却济济一堂,课堂课下、老师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如沐春风。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听课期间,在听取了十几节省级优质课后的感受和自己近十年的教学实际感受几相碰撞,获益匪浅,亦颇多感慨。既然是省级优质课,优点当然很多,但同时也感觉缺点显而易见。一得之见,见教于大方之家。
先说说优点吧:
一、参赛选手精心准备,态度认真,个人素质强。
此类比赛和原生态课堂有所不同,它是选手个人、学校和地市教研室几方合力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仅是选手个人的比赛,也是全省各地市教研室、各学校的多层博弈。既然是各地市推上来的精英选手,基本功肯定扎实,个人素质普遍较强。选手们普通话比较标准,表达清楚明白干净利落;板书比较流畅,能显示课堂的核心;朗诵能力较好,声情并茂;课堂驾驭能力较好,能处理各类显现的问题。选手个人都很珍惜这种参赛机会,必然会多方求教,虚心学习,苦心钻研,很好地去准备比赛,这勿庸置疑。那些成绩较好的学校很多成立了备课智囊团,从教学参考材料、教材精心分析、教学合理设计、课堂情形应急处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准备,精心打磨课堂,力求精致。所以,这种比赛既是个人的比赛,也是几方面力量的较量。
二、“以生为本”的理念比以往有更多的体现,不再是一味展示个人的精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普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语文课堂也不能例外。很多选手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读写的层级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语文,从初读感受、悟读理解到深读探究等方面让学生阅读,让学生交流,让学生表达,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这种“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转变,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教学设计彰显匠心,无论是哪种课型基本上都能重视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探究文本。
文本,在语文界已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媒介,是起点,但不是终点。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问题在于这个例子该如何去用,文本解读的最终指向应该是让阅读者确实学有所得,提高阅读者的语文素养。可以说,有文本才有语文,失去文本就失去语文,所谓语文教学就应是在文本学习中使得阅读者的语文素养和其他素养得到提高。脱离文本,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美术课、音乐课等,那是语文味道的失去,犯了语文性质上的错误;但是死扣文本,成为文本的俘虏,看似紧扣文本,实则是为解读而解读,其实际效应也没有什麽值得称道的。对文本的利用就是要处理好“死”(死就是文本中不能随意发挥的东西,比如字词、文体常识、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等)与“活”(活就是可以生发的一些东西,比如词句的语境咀嚼、文本与读者经验世界的勾连、读者的联想想象等)的关系,抓“死”求“活”。让文本活起来,作者活起来,读者活起来,当是至高境界。教师也应该和学生一起,让文本该“死”的要“死”,该“活”的要“活”。
本届比赛应该说都重视了文本学习,有这样几个表现:1、普遍重视文本诵读,读的方式多样。课堂上经常出现朗朗的读书声,齐读、朗读、范读等方式层现迭出。2、初读求印象,培养语感,锻炼整体把握;再读求理解,感知文本的内容、结构和写法等,基本理解文本;深读求探究,对文本生发点深入研读,力求有更大的收获。初读、再读、深读等几种读相比较,让读层层深入。几个层次的读,都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语感。充分地读,在此基础上充分地理解,深入地思考,活跃地表达。
最大的感慨是语文课堂上师生创造性的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
感慨之一:“以生为本”的思想落不到实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步履艰难。
“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上的体现是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辅助者和提升者,而不应仅仅是为了发展教师而让学生成为配角,成为课堂的应声虫和陪衬者。对于“以人为本”,比较合理的说法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要双向发展,互相促进,最终指向学生的成功。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偏颇的。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老师还不是真明白,或是真正做到了。本届优质课上,相当一批老师还是扮演了“大师”的角色,看似双边活动,其实还是满堂灌或者一言堂的翻版,实质并无多大的真正改变。
这种不以人为本的课堂表现是:
1、教师授课以自己提问、自我分析、自己做结论为主。讲授时间过长,学生活动时间较少,学生成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非学习目标的工具,学生只是哼哼哈哈的响应者,真正的主角是教师而非学生。
2、课堂提问成为“伪提问”。教师自己提出问题问学生,看似提问,却往往在学生未充分思考未回答、完全不明就里的的情况下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或者稍作提示告诉学生,其实都是硬灌给学生,学生缺乏有效思考时间,回答问题当然缺乏深度、广度和新意。
3、学生回答问题只是为了印证教师的结论,为了完成教师的所谓教学环节,为了成就老师的所谓“素质”。没有让学生自主感悟提出问题,尝试分析问题,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这种提问,就叫伪提问。比如,“你最欣赏诗歌中的哪一句?”应该让学生建立阅读的自我意识,学会感受思考,在回答是什麽之后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麽(学生这方面比较薄弱),进行有效的鉴赏训练,可很多教师面对学生疑难,或避而不谈,或一带而过。过分重视课堂进度,忽视了对学生的有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浮躁表现,是形式主义的流毒。其根本还是师生关系认识上的偏差,“以生为本”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
感慨之二:课堂的同质化现象突出,鲜有个性突出、魅力实足、底蕴深厚的新课堂。
感慨之三:教师的知识积淀、理论水平和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对课堂的睿智把握。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