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创新 > 教学研究

成长与思考:如何争做一名合格教师

发布时间:2013.08.25 作者:孙圣斌 来源:教科室 访问人数:8254

        今年暑假学校精心安排的广西师大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广西师大教育专家以及特级教师们的精彩报告。专家们所阐述的教育观点,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都是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的叙说了教育教学经验和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以及新时期教师工作的技巧和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使我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有了进一步思考,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围绕着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这次培训的一点心得。

        一、理性定位自己。

        广西师大王枬教授在报告中“关于教师的职业追问”中提到了“教师是谁和教师为谁”两个问题。这其实是关于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问题。我想教师应该是一种身份或角色。

        1.角色意味责任。

        在社会生活中每种角色都对应着相应的责任。当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角色,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份内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备课、上好每堂课、及时批改作业等等,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传道授业解惑,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道义上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好常规工作上,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以自身的良好品德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心灵的保健医生,成长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2.教师仅是一种角色。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多重角色,如,丈夫或妻子、父母、子女,等等。教师角色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扮演好这多重角色,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幸福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当好教师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持,才能真正做到快乐生活、快乐工作。试想,如果一个疲于工作,导致家庭内部不和谐、甚至自己子女都没时间教育的人,怎能真正去服务于学生。

        3.学会角色转换。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多重角色,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学会角色转换。当然,在工作场合要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工作之外,不要在任何场合都把自己当成是一名教师,这样会让自己过得很辛苦,尤其是在家里。正如广西师大何昭红教授所说的“在家里,妻子需要的是互敬互爱的丈夫,而不是一个善于指挥的老师,孩子需要的是慈爱的父亲,而不是一个善于唠叨的老师。”

        二、提升专业素养。

        1. 增强学科专业知识。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做“学人”和“哲人”。学人,是好学深思的人,是知识广博的人,是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严谨治学的人。哲人,是目光犀利、思维活跃、思想敏锐、智慧聪颖、懂得辩证法的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明道,怎能传道? 教师无学业,怎能授业? 教师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精髓,怎么能解学生之惑呢? 在一定程度上,学科专业知识就是教师安生立命的“本钱”。毫无疑问,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希望遇到的教师是知识很丰富、学识很渊博的人,这既反映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也反映了现代信息社会对我们教师的更高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要 “精”——“知得深” ,教师要对所任教的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应当知其然,而且应当知其所以然,对专业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新旧联系,尤其是基本的东西,都应了然于胸;二要 “博”——“知得广”,知多识广,在今天信息社会中,教师尤应要博览群书。我们常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教师的知识要如同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源源不断,清新鲜活。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另一方面要追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的前沿成果,不断发现新知识,开辟新知识的“处女地” 。“居高” 才能“临下”,“深入”方可“浅出”,“厚积”才会“薄发”。 

        根据王枬教授的观点,新入职教师,学科知识所占的比重是50%、教学科知识占30%、实践经验知识占20%;骨干教师在这三方面的比重大概是三三开;优秀教师,学科知识所占的比重下降为10%、教学科知识上升到40%、实践经验知识上升到50%。可见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学科知识是基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教师要注意后两者的学习积累,我认为获取后两者知识的捷径是多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

        2.提高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自觉性。

        (1)多阅读些教育学理论。

        教师只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必然保证他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又要知道“怎么教”,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首先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我们有时经常在思考,教育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应该什么样的学生?其实这都涉及到教育观的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学,可以帮我们明确教育观念,从而增强我们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随意性。其次有助于掌握教育的规律,提高工作效率。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教育必须讲究科学性,遵循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再次有助于更好的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面对我校这样的学生,我们在上课时,课堂上经常是老师一讲到底,自己时常也感觉不好,总是抱怨学生。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可能就涉及到教育学中的相关问题。因此只有学点教育学,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提升对心理学的重视。

        这次去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理学太重要了。尤其是作为教师,我们工作教育的对象是人,要想做好工作,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心理。首先可以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比如根据心理学的研究12岁以上的人注意力可以集中保持30分钟,而我们的一节课通常是40分钟,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学生上课想讲话,做小动作了。那么如何避免呢?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组讨论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适当缓解注意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再如,当我们有时穿了一套新衣服或者是理了新发型后,课前先要和学生见见面;讲课中,我们语调要抑扬顿挫,重点难点时要加强语气;板书要清晰,重点突出,必要时还要运用彩色粉笔;幻灯片中重要的内容用带颜色的粗体字标出;复习课时尽量先提出复习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在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掌握心理学,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其次可以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比如在何昭红教授的报告中提到了:“美国心理学家德瑞克斯的需求导向理论,学生安全感的需要、被接纳的需要、被重视的需要、被认为有能力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则表现为自尊、韧性,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会以消极的方式寻求满足。比如课堂小丑,讨厌的学生,无助的学生就是寻求关注(满足被接纳,被认为有能力的需求);叛逆的学生,顽固的学生就是进行力量抗衡(满足被认为有能力的需要);破坏型学生,反抗型学生,玩世不恭的学生就是报复(满足被重视的需要);社会性适应不良学生,消极学生,懒惰的学生就是自认为能力不足(放弃一切努力)。”通过对学生各种不同表现的心理特征分析,可以很好地找到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加强了沟通和辅导的高效性。正如何教授最后所说:“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得到帮助和辅导。每一位教师都有辅导的责任。辅导是为了教育,教育离不开辅导。辅导并不神秘,依据心理学规律实施的教育艺术就是辅导的艺术。”由此也可以看出心理学对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再者,教师本身作为一个个体,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强度较大,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烦躁、强迫、偏执等,学习心理学可以更好的调适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

        3.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做研究性教师。

        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首先,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实践。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即使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也会按照在受教育时的印象考虑问题。这有可取的一面:继承传统。但也有些传统不一定科学,不一定可取。比如,我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学科,学了些新词,普遍采用的要学生把新学的词抄写十遍、二十遍,甚至错了一个字,罚抄一百字,以为这样学生便能烂熟于心,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常常宁愿相信“过去”而不相信科学研究,不相信科学结论。这是我们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靠什么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教育科研,搞调查,搞实验。边研究,边改革,既解决问题,又能及时见成效。其次,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发现并强化创新精神。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不对其工作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教育工作产生疲惫心理,觉得没有“味道”。而一旦参加到教育科研中来,接触的知识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随着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得到领导、同行和社会的承认,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站上讲台易,站好讲台、站活难。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教师,我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还很多。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2号

皖ICP备070088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