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四个底线
——对高考改革的三个期待
作者|唐江澎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有“网红校长”之称。
2021年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通道上,他发表了观点:“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引爆全网,视频累计点击超过40亿。
2023年12月16日,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3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中,唐江澎作了题为“高中期待什么样的评价督导”的报告,分享了他的三个期待:改革强基计划人才选拔方式、调整语数外三科高考统一要求、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对于高中校长来说,高考是每年都要经历的一次“学校大考”。社会舆论在无形中评价着一所学校的影响力和办学质量,而这种评价主要集中在高考结束后的3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点是高考分数公布的那一瞬间,看有没有状元;第二个时间点是高考成绩公布的24小时之内,看有多少高分;今年高考,江苏省贡献了一个数据,全省理科高分前30名来自22所高中,这个数据非常了不起。在其他各省市,包括上海都拿不出这样的数据。第三个时间点是在高考录取时,评价一下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围绕这三个时间节点的狭隘评估,导致了我们的高中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大困境:国家课程方案落地难、学习方式转变推进难、创新人才培养突破难。国家课程方案落地有多难?我们现在的评估督导似乎已经非常全面,但是我以为,最应该关注的是国家课程方案究竟有没有落地、落实。
我们国家高中毕业生应该拿到144个学分,其中必修课应达到88个学分,包括6个艺术学分。6个艺术学分就意味着从高一到高三应该每周开一节艺术课,但实际上,能够严格执行这个学分标准的高中少之又少。可以这样说,如果高三没有上艺术课,如果整个高中没有达到6个艺术学分,那么,学生拿到的高中毕业证就是带有水分的。如果我们拿这个指标来评估,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拿到一张不含水分的高中毕业证?我没有用学习负担过重这个词,因为我觉得要把学习负担过重减下来,一时半刻还难以办到。我们现在最需要减的是那些无谓的负担,那些单一记忆的负担。
其实,作业形式太单一、作业价值不大是造成学生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就只问记住了没有;布置作业常常是针对知识记忆巩固的无效训练;在评价测试时,常常也是反复测试记牢了没有。如果吃点苦、负担重,将来有用,也算有价值,关键是吃那么多的苦有什么用?我是教高中语文的,参加过高考语文命题,我可以告诉大家,小学阶段大量刷阅读题并没有用。学生负担过重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给创新人才的发展留足时间和空间。与考试相关的课无限膨胀,把与高考不相关的课程大量弱化甚至彻底取消,提前结束新课、提前复习,把高中三年的课程两年上完,留出一年专门复习应付高考,这样的模式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目前对国家课程方案的督导和实施的评价,我认为要坚持四个底线:第二,看一个学校是否满足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第三,看一个学校能不能在高中阶段,让每个孩子每周唱一次歌。我认为,校园里有歌声是一个学校能称之为学校的标配;第四,看一个学校能够每天给学生留多久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好多年前,我们禁止了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但现在又重新出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校以为不准校外补课就是给校内补课留足了空间和时间。我当了这么多年校长真是感到痛心,现在有些学校明目张胆地在节假日补课,甚至教育行政部门逼迫着学校补课。我多次呼吁,我们的教育部要拿出治理课外培训机构、治理乱收费那样的力度,要建立起“长牙齿”的问责机制,突出重点、难点、堵点,要让国家课程方案体现出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来源|“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本期编辑|守望新教育。专访唐江澎:
“分数”指挥棒下,
更要为学生撑出“人的空间”
文丨周滢滢
什么是好的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的阐述,曾屡屡刷屏,成为金句。这背后,是他对教育的深刻洞察,也是身体力行的改革实践。今年6月,唐江澎校长从锡山高级中学校长职位退任,将以另一种方式,为基础教育贡献智慧。分数压力之下,教育如何保证“人的空间”?外滩君专访了唐江澎校长。全文请看附录链接。从普通教师,到全国知名校长,唐江澎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40余年。那些屡屡刷屏的金句背后,是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坚守,也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洞察。更难得的是,他的金句,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和证明。掌舵锡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锡中”)的17年里,他将这所学校,从一所以当地乡镇生源为主的普通县中,变成了一所全国示范性高中。
在高考升学率的现实压力下,唐江澎依然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三年间,学生修满国家课程之外,并完成以下这些项目,才能获得毕业证——
而唐江澎,始终定位自己是站在大地上办教育,努力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取得平衡。他说,“大家都在追求分数,但是身为校长,还是要为学生撑出一些‘人的空间’。”这位敢说的“网红校长”,在今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他正式宣告退休,卸任校长职务。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再次引来了不小的关注。最后一次履行校长的职责,他给毕业生推荐了三本书,还布置了两份特殊的“暑假作业”——
前者是关怀社会,后者是自力更生,都是在指引学生构建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和外滩君畅聊的2个钟头里,唐江澎校长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洞察,以及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摸索,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教育者的理想和热忱。在江苏无锡,省锡中很有名气。不仅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升学成绩亮眼,更因为这里的学生普遍开朗自信、谈吐大方,幸福感高、焦虑感低。唐江澎从2006年开始担任校长。任职的17年里,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将这所学校打造成了一个响亮的名片。谈及学生如何在直面高考的压力下,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成长,有三个细节让外滩君印象深刻。唐江澎非常重视阅读,要求每位学生高中三年阅读量不少于600万字。听上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其实背后是积累的力量。“平均下来,也就是每天保证15分钟阅读,每年至少读10本书,每本书20万字,坚持3年。”怎么确保学生是真的完成了这一阅读量?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将高中三年阅读的书单写出来。然后,老师从书单里挑出书来追问、测评。唐江澎说,毕业前,学生在阅读书单上奋笔疾书,这是让他感到非常自豪的场景。两年前,他参加《朗读者》节目,向主持人董卿展示了几位学生的阅读书单。很多学生三年下来的阅读量都超过了600万字,最多的学生能达到3000万字。
“其中一个女孩,在高一时读了《寻找薛定谔的猫》,就对量子力学、物理学非常感兴趣,后来被美国一所顶尖大学录取,还获得22万美金的奖学金;还有一个男孩,喜欢阅读哲学,把哲学和计算机两个学科结合起来,作为人生发展路径,被剑桥大学哲学与计算机双专业录取。”被阅读滋养的学生不计其数。有毕业生在网络上感慨,“高中三年,最使我享受的,就是学校的阅读生活”。还有很多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定义自我、确立自我关键的三年”,唐江澎说,没有大量的经典阅读,天天都在刷题,他们的人生将是一片空白。在省锡中,每天必须保持一节体育课,每周一节艺术课,直到高考前停课。“就算是高三,也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节凑,该跑步的时候就去跑步,该做题的时候就去做题。”为了营造全员运动的氛围,学校还有一项做俯卧撑的传统,设置了“一分钟完成50个”的挑战。唐江澎自信地说,随便从我们学校拉出一个男孩子做俯卧撑,各个都能达标。做俯卧撑有什么好处?“这是随时可以练习的运动。即使这样一个简单的运动技能,学生想要一直保持达标,也要坚持锻炼。而且,它能让学生的心态更积极向上,男同学之间秀一下力量,也是活力的彰显。”唐江澎提醒,今天的孩子出现那么多心理问题,这是教育者要痛定思痛的。其实,越是学业压力大,学校越要守住学生的运动空间。尤其是中学生,如果能每天运动出一身汗,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心理问题也会少很多。“强健的体魄,是健康人格的基石。否则学习再好,也是空中楼阁。”为了给学生更好的运动体验,唐江澎在体育资源上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作为一所直面升学压力的公办高中,学校提供的运动项目多到令人惊叹。除了传统的篮球、足球、游泳等运动,还增设了击剑、跆拳道、自由搏击、壁球、瑜伽等项目。瑜伽课还请来了一位亚洲冠军教练,女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门课,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进行形体训练。“我们尽量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体验,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运动爱好,培养受益终身的运动习惯。”紧张的高考季,唐江澎坚持不搞考前动员大会,也不悬挂和高考相关的横幅标语。有一年动员大会上,唐江澎作为校长要去发言,他准备了三首曲子,对学生说,“考前的学习生活,最重要的是一种节奏的把握。同学们听一听,想生活在哪种氛围和节奏当中?”第一首是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曲,疾风般的马队,奔驰而过,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第二首是《土耳其进行曲》,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视死如归地向前推进;第三首是《桂河大桥》,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士兵们却在自信地吹着口哨,轻松欢快......音乐响起,台下学生都笑着说,“要这种节奏”。于是,这场动员大会,变成了一堂音乐鉴赏,唐江澎陪着老师学生一起放松地欣赏音乐。此后,省锡中就再也没有高考动员大会的身影。“高中学习,是高强度、持久性的智力活动,已经足够紧张了,学校不要再去增加孩子们的紧张感了。学生更需要的,是一种安静平和、宽松有序的学习氛围。”悬挂“多考一分、干掉万人”这样的标语、声嘶力竭地高喊着“我要赢”,在唐江澎看来,这是一种变态、扭曲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