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系母校 > 回忆母校

难忘实验中学——离校五十年随笔(1)

发布时间:2018.06.04 作者:1968届校友 李元平 来源: 访问人数:5267

  

  今年,公元二零一八年的春节放假期间,有在外地居住的初中同学回肥省亲,于是在肥的部分和来肥的部分同班同学聚到了一起。闲聊间,大家觉得离校已经快五十年了,是否可以搞一次纪念活动,于是就组织了一个策划小组,策划了一个方案发到班级微信群里,供大家参考。值此期间,李萌静同学建起了一个安徽知青群,提出老三届下放五十周年纪念的设想,后又提出离校、下放双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动议,很快得到了不少校友同学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实验中学同学离校五十周年纪念筹备组织就这样成立并开始运作了。
  公元一九六八年年末,曾经在安徽省名列前茅的合肥师范学院实验中学,与全国的所有中学一样,在历史大浪的推动下,六届学生同时离校,完全融入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潮流之中,去体验修地球、玩泥巴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受。
  一转眼五十年过去了,白发皓首回望青春年少,从阅尽人间春色的美好情景,到受尽人间劳苦的现实骨感,感慨不知从何说起,当年的母校也因为搬迁到淮北而不再见了。站在实验中学的旧址上,除了土地依旧外,物不再,人也不再了。应该感谢合肥二中的历届领导们,在重建学校的过程中,保留了我们当年初中部的教学大楼和图书楼,看见了这两座熟悉的建筑,就唤起我的一点残破的记忆。
  我们老三届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参与了共和国在经济基础上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贫到富、从弱到强、从外人欺辱到五星红旗在各国受人尊敬的过程,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我们的一生,经历太多的事,而实验中学永远是她学生心中的一座丰碑。
  

  公元一九六五年九月初的一天,我作为新生第一次踏进了合肥师范学院实验中学的大门。记得大门朝北,直通屯溪路。进得大门后首先看见的是初中部的教学大楼。楼高三层,规整、庄严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穿过初中部教学楼,西边是大礼堂,继续往前是一个石台阶,上了台阶东西两边各有几排平房,继续往南就是高中部的教学楼,穿过教学楼是学校的运动场。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学校从北大门到运动场的这条路应该是一个建筑群落的中心线!我当时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为了把破碎的记忆串在一起,我就以这条中轴线来回忆吧!
  记得,进入学校的大门,右面是学校的传达室,当年的老校工很负责任,学生们进校不带校徽必须说明是哪个班?班主任是谁?才能进入学校。
  校门向南直至初中部教学楼,笔直的道路两边整齐的冬青树给人一种中规中矩的感觉,印象中在初中部教学楼前还有一个圆形十字路口花坛。当年从大门口到初中部教学楼这段主道是我们班的卫生责任区,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全校大扫除,我们班就会把这段路打扫的干干净净。传达室与花坛间西边直至围墙边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垂柳飘扬、蛙声悦耳,平添了许多情趣。记得当年我们经常晨起背诵外语单词,还与同班同学为发音的对错争论不休。
  初中教学楼东西走向,楼高三层,尖顶,灰白色的墙,整齐明亮的窗户,三楼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平台,大门居中朝北,落在学校的中轴线上,规整的造型透露出名校学府的庄严。
走进初中教学楼,宽大的楼梯迎面而上,象征着学子们将步步上升的美好愿景。
  一楼没有上课的教室,记得西北角有一间实验室,里面摆放着几十台显微镜,我们在上生物课中使用过,据说当年安徽省内有几十台显微镜供教学使用的中学,实验中学是唯一的。楼内东西两侧是两个副楼梯,能上二楼。
  二楼共有八间教室,其中南面四间,而北面四间,楼梯对面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从东边数南北各一间是初二年级的教室,往西的六间则是我们68届的教室。记得我们班初一上学期是在西边朝南的第一间上课的,下学期与初一(2)班教室对调了,换到了北边的教室去了。后来一直延续到离校前就再也没有换过教室。
  在二楼的教室里,我们认识并熟悉了我们班几位尊敬的任课老师:我们班主任地理老师王庭惠、英语老师辛兰英、语文史老师、数学戴老师等等。在教室里同学们一起早读、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度过了一年的美好时光。

  三楼也是八间教室,是初二两个班,初三六个班的学长们上课的地方。实验中学的学习风气很浓,学生的成绩也都很好,能考进实验中学的同学在小学大都是名列前茅的学生。每天清晨早自习,白天上课,晚上晚自习,学友们都在各级各班的教室里认真而有序的学习着。实验中学的老师们教学上都很认真,水平也高,对学生管得也很严。我们初一的同学在校实际只读了一年的书。后来在文革中,教材、课本都没有了,但就是这一年的功夫我们学会了预习、复习的方法,对于我们这些只读过初中一年的人来说,真的受益匪浅,以至于很多同学在恢复高考后能考上大学,都与当时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初一有六个班,其中一、三、五班以住校生为主,二、四、六班都是走读生。我们一班的学习成绩在年级中算排在前面的。记得期末考试,我全科平均分数是96.5,当时在班里只能算中上等的水平,可见学校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
从初中教学楼南门向南沿中轴线道路几十米处有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中间有一个花坛,花坛向东的道路直通图书楼,穿楼而过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宿舍。
  灰色的图书楼两层高,楼下楼上都有朝外未封闭的走廊,楼内藏书很多,各种门类的图书都有。图书馆每周有固定的开放时间,供同学们阅读,同学们也可以用借书证借阅。图书楼一楼的西南角是一个小型的阶梯教室,那是我们上音乐课的地方,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左老师。左老师对各种乐器都很精通,记得当年我们班有四位男同学被左老师选中,每周日下午跟着她学习小提琴,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可惜没多久就被文革冲击而停止了。
从中心花坛向西是学校的大礼堂的正门。大礼堂很大。舞台在建筑内的西边,舞台下的水泥地面西低东高,坡度缓缓上升。礼堂南北两面各有两个侧门。
  礼堂是我们开大会的地方,礼堂内没有座椅板凳,开会时学生们从教室里带凳子来坐。印象最深的一次大会是辛艰校长传达毛主席“学生负担太重,影响身体健康,学了也无用”的指示那次。说句实在话,看了今天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比起我们当年要重的太多了。
大礼堂也是我们学校文艺汇演的地方。在校的一年时间里,学校组织过两次汇演,各个班级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记得我们班参演的节目有男生表演唱、小合唱、三句半,徐留权还唱了昆剧,那时候能登上舞台,也是一种荣誉。
  大礼堂还是我们住校生的大饭堂。每天早中晚三餐,食堂师傅们将饭菜放到各班指定的位置,由各班的生活委员分发饭菜。当时初中生粮食定量少,根本吃不饱,每天早餐为了能多吃点稀饭,大家都快速的喝烫稀饭,由此练就了喝水不怕烫的本领!校友们聚在礼堂里吃饭,站着、蹲着、快的、慢的,锅碗瓢勺叮当响好不热闹。
  从中心花坛向南,主道上有一个一米多高的梯台,上了梯台,两边各有几排平房。路东是女生宿舍,路西是男生宿舍。宿舍是由教室改成的。记得我们班住在最北边,紧靠主道的那排平房,从东往西数第二间。宿舍里四个一组双层床整齐的排列着,几张桌子、少量的凳子共用。
  西隔壁住着两位老师:王伯江老师和赵老师。王伯江老师是我们的生活辅导员,每天早晨喊我们起床带我们早锻炼,晚上督促我们熄灯,夜里还来查铺。住校的同学们之间都很和睦。有一件事情尤为记忆深刻,一天晚上同班张世豪同学突发急病,我们几个同学从食堂借来板车,把他送到省立医院急诊,后又将他送回重机厂的家中。去年同学聚会时,谈起此事,时隔五十年,仿佛还历历在目。

  南边的两排平房住着高年级的学长。在实验中学里,高年级学长帮助低年级同学是常有的事情。记得我们班男生下课后去高中学长宿舍免费理发,我也曾去过。

(原实验中学初一1班李元平2018.6

(未完待续)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网站地图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22号

皖ICP备070088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