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中,我的老师(1)

发布时间:2012.07.12 作者:74届 郭禾 来源:校庆办 访问人数:7035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方寸,难以忘却;人的记忆中,总会有几段碎片,挥之不去;人的心灵中,总会有一座神殿,不由你不敬仰膜拜;人的夙愿中,总会有一处落叶归根的家园,让你梦萦牵绕。

这肯定是,自己留下一串最深足迹的地方。它是我的二中,因为,这里有我的老师。

 

 

一  “每天走过的校门,你去观察了吗?”

 

七十年代的合肥二中,地处城郊,校门朝北开。由屯溪路往南一拐,再上一个小坡,就能看到校门了。路的两边是一大片菜地,种满了时令的蔬菜、瓜果,每逢开花授粉时节,清香飘来,沁人心脾。这是上学的必经之路。

由于“文革”的影响,我们在小学耽搁了半年,一直到1970年的春节过后,才进入中学。屯溪路小学到合肥二中,仅一路之隔,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丝毫不逊于考入大学般的激动。现在仍然记得上第一节美术课的情景。

那天,李骏翻了一下课程表,对我说,上午有一堂美术课。我说,美术课?哦,不就画画嘛。坐在旁边的陈锋显得很轻松:画画呀,我们学过。

教美术的是潘家忠老师。他四十多岁,身材魁梧,肩膀宽阔,脸庞方正,眉宇舒展,说起话来不紧不慢,是一个内涵厚重的人。他环顾全班同学,清清嗓子:“从今天起,你们已是中学生了。”

几乎,每位老师开场白都是这样。好像他们不约而同地在给我们一种无形的压力。他接下来的话,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中学生与小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他问道。

同学们唧唧喳喳,有的说,是长大了;有的说,是学的多了;还有的说,校园大了。

我们这般的七嘴八舌,他居然仔细地听着。听罢,他说:“你们说的都对,然而又不全对。我说呀,最大的区别仅有两点。第一点,观察能力更强了,第二呢,表达能力更强了。美术课的目的,就是训练和培养你们这两种能力。观察能力是善于发现,表达能力是善于表现。”

这是我在小学里没有听说过的道理。

话锋一转,他开始发问:“你们每天上学放学,从学校大门走过几次呀。”

韩少锋应声答道,上午两次,下午两次。

陈卫建抢过话头说,我家在附近,放学到家,再回学校打球,来回就六次了。

“好,至少每天有四次吧。”潘老师说。同学们安静了下来。“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校门的门柱上面有些什么呢?”

几乎,全班同学都愣在那一刻。

潘老师翻了一下花名册,点了我的名字。我局促地站了起来,鼓足了勇气说:“门柱上有两盏灯。”我猜的。

他竟然点点头,盯着我问:“你能描述出这两盏灯的形状吗?”再也混不过去了,我只好摇摇头。

“告诉你们吧,门柱上各安装了一盏带圆形罩的灯。很遗憾,东边的那盏灯,前天被人砸碎了,仅留下灯泡还在上面。”

“我的遗憾,不是那只被砸的灯罩,而是你们每天几次经过它身旁,却没有细心地观察过它。熟悉的事物,不去发现,它永远是陌生的。”他加重了语气,“在众多事物中,观察它们的形态,它们的变化,进而分析它们的关系。这是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观察能力具备了,还不够。”潘老师继续往下说:“还要能够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每门功课,就会事半功倍了。”

接着,他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清光绪某年,江南一考场。考官命题:“春猎归来马蹄香”。让考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春猎归来的意境,不难表现,大多考生画出幅场景:夕阳西下,山花烂漫,一位猎人背猎枪,骑骏马,驭走兽,飞驰而归;而如何表现出“马蹄香呢?”

说到这里,他又问:“你们能用绘画方式,表现这样的情景吗?”

见课堂里没人应答,他潇洒地笑了:“如果你们在飞奔的马蹄边,画上两只蝴蝶,上下翻飞……想象一下,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意境。”

直到铃响,望着他转身离去的背影,这节课,我记住的是他这一番话、这一则故事,直至今日。

我们生活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却未必了解这个环境;了解了熟悉的环境,却未必能完美的表达它的特征。观察和表达,这是归类、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起点。从此,我试着观察周边,关注事物的变化;我试着如何表达,准确表述事物的特征。

两年前,我请潘老师吃饭。酒过三巡,我提及这事,他怔怔地瞪着一双仍炯炯有神的眼睛:“真的吗?你的记性真好呀!”

(未完待续)

上一篇:我的二中,我的老师(2)

下一篇:我的母校合肥二中——忆,念,叹(下)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60号 招生电话:0551-63651994 皖ICP00352865号 技术支持:明大网络

合肥第二中学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1-2016 All Rights Reserved